陈永记者报道,上海海港客场以1比4不敌横滨水手,上海申花客场以0比4败给川崎前锋,中超球队在2024至2025赛季亚冠精英联赛中的征程就此落幕。与此同时,中超的俱乐部与球迷们纷纷开始对亚冠精英联赛进行回顾与思考。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金元足球时代的落幕,中超在亚洲冠军联赛中的竞技水平迅速下降。在亚冠联赛改革之后,中超队伍在东亚区的整体实力明显处于中下游,若想跻身东亚区八强,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并借助些许运气,而若想再进一步,进入亚冠精英联赛八强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向未来,中超在亚冠的舞台上,将选择迎难而上还是顺应形势,这无疑是一个既难以割舍又必须做出的抉择。
关键是外援,又不止外援
中超球队在亚冠精英赛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与日本球队的两次客场比赛中遭遇的惨痛失利,最直接、最显著的原因无疑是外援问题。以上海申花为例,他们在对阵川崎前锋的比赛中以0比4的比分惨败,其中,球队前场核心球员安德烈·路易斯和中场关键球员阿马杜因伤缺阵,成为了比赛失利的关键因素。即便这两位外援状态良好,上海申花的整体实力与川崎前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果球队阵容完整,申花有可能缩小比分差距。山东泰山在上赛季成功跻身亚冠八强,而在本赛季,截至最后一轮,其积分位居中超球队之首。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泰山队前场外援实力出众且更擅长防守反击的战术风格密切相关。
本赛季中超球队在引进外援方面表现得更加慎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2025至2026赛季的亚冠赛事面临更大挑战。例如,上海海港队失去了奥斯卡这一强力外援;上海申花队新签约的米内罗球员,其转会费不足百万,仅为90万欧元;成都蓉城队引进的卡隆虽然曾是中超球员,但其身价也只有区区的40万欧元。
外援的转会费用正逐渐降低,这反映出中超各俱乐部在资金投入上的缩减。自2019年起,这一态势一直未变。这种投入的削减对多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不仅在外援实力上有所体现,还包括冬季训练地点的挑选等方面。中超俱乐部在金元足球时期普遍倾向于前往欧洲进行备战训练,因为在那里找到合适的对手较为便捷,进行的热身赛节奏更为紧凑、强度更大,有利于球队适应高强度的比赛节奏。然而,目前多数俱乐部更倾向于在国内进行训练,因此寻找热身对手也只能在周边地区进行。
外援的素质有所变动,冬季训练的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中超球队的技战术整体水平较为固定,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区间,面对亚冠这样的顶级联赛,中超球队在节奏、比赛强度和战术运用上显得明显不适应,这一点在与日本球队的对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上个赛季,武汉三镇和山东泰山在密集防守中仍出现失球的情况,而本赛季这一现象依然存在。在对横滨水手的11日比赛中,上海海港的防线被对手通过简单的塞球与跑位配合轻易突破,类似情况在中超其他队伍的亚冠赛事中也屡见不鲜。
以过去赛季的中超联赛为例,该联赛中的顶级强队在整个赛季中,激烈的对决不过三五场,而且中超球队中没有任何一支能够模仿日本球队的技战术风格,因此所获得的锻炼不足。当真正面对那些脚下技术精湛、动作灵活、配合默契的日本球队时,往往会出现许多令人费解的失球情况。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超球队在面对战术体系不够精密的韩国或东南亚球队时,尚能进行一定的抵抗。
中超球队竞争力回到14年前
目前中超球队在亚洲冠军联赛中的表现,大体上已经恢复到了14年前(即2011赛季及之前),更精确地讲,大致等同于2006年至2011年间的竞技状态。
中超在亚冠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起初是2003至2005年,期间大连实德曾进入四强,2004年跻身八强,2005年山东泰山和深圳健力宝也分别达到四强;接着是2006至2011年,上海申花在2006年小组赛中即达到八强,而2007至2009年小组赛均未能晋级,2010年和2011年则见证了北京国安与天津队的小组出线;第三个时期从2012年到2020年,中超球队连续9年都有队伍挺进八强,广州队更是两次夺得亚冠冠军,特别是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有三支中超球队在小组赛中成功出线;而最新的第四个时期自2021年起,至今已有四年,期间唯有山东泰山在上赛季成功跻身亚冠八强。
就本赛季中超球队在亚冠精英联赛中的表现来看,其竞争力显然不及2003至2005年时期。彼时,国内球员表现出色,而且对手的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东亚区,这种差距尤为明显。当然,与2012至2020年相比,那时的竞争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中超外援的实力极为强劲,单是一个外援的身价就几乎等同于如今所有中超亚冠参赛队伍外援身价的总和。
当前状况与2006至2011年间的情况相仿,甚至略有改善,不过差异主要体现在外援的质量上。目前,外援的身价普遍停留在百万级别,然而,若将之与本土球员的技艺相比,实则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在未来数年间,中超联赛的整体态势呈现稳定态势,然而这种稳定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投入的减少。除非中超的商业运营在未来几年实现重大突破,让俱乐部能够增强信心并拥有更多的资金空间进行投入,否则中超的竞争力提升将难以实现实质性进展。
必须指出的是,2024年标志着一段界限,在这一年,80后球员开始逐渐告别国家队,即便在俱乐部层面,他们依然在尽力维持自己的竞技状态。大家普遍认识到,我国青少年足球正处于一个低谷期,特别是在00年龄段前后,那时我国国青队未能进入U20亚洲杯的正赛,国少队更是连续两次与U17亚洲杯正赛无缘。尽管05后这代人呈现出了回暖的趋势,然而,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比赛经验极度匮乏,在踏入职业联赛的初期,他们需要弥补青少年训练阶段的不足,进行“补课”,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到25岁之后才能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其间也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
未来如何对待亚冠?
上海申花与上海海港遭遇重大比分失利,导致大家对亚冠赛事普遍持有悲观情绪,甚至舆论导向开始转向——亚冠比赛随便应付一下即可,毕竟我们实力有限,难以取胜。
必须明确指出,无论是2025至2026赛季的额外两个参赛席位,抑或是后续的额外一个席位,亚冠联赛均不可轻率地予以放弃。显而易见,近几年我国足球发展的重点始终聚焦于青少年,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无论是青少年赛事的创立、恢复与优化,还是升学途径的拓宽、赛程的协调、高校足球专业的设立等方面。然而,国家对于国家队的建设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原因不言而喻,若国家队表现不佳,无疑会对联赛及青少年足球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国家队代表着中国足球的形象,亚冠赛事则是我国职业联赛的象征。面对亚冠挑战,无论遇到何种困境,我们都必须倾尽全力。在亚冠精英联赛东亚区12强赛这一阶段,中超的参赛队伍需致力于争夺东亚区前八名。至于能否在之后更进一步,那就只能尽力而为,顺其自然了。为了确保在亚冠联赛中稳固基本盘,俱乐部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这种关注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而应在思想发动、奖金奖励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正如国家队管理层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那样。至于外界的一些看法,其实无需过分关注,比如在国足18强赛前三轮连续失利时,舆论普遍持悲观态度,然而国家队在取得两连胜后,舆论的立场立刻发生了转变。
中超俱乐部未来应如何增强其竞争力?在本土球员的培养方面,正如前文所述24直播网,青年球员的成长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难以实现显著进步,所以近期内,唯一的途径便是提高外援的素质或是扩充外援的人数。当然,这并非易事,中国足协本意是提升外援的配额,然而却遭遇了各俱乐部的普遍抵制。在这种形势下,中超的外援名额从原先的76人削减至65人,总计的注册外援人数实际上减少了1位。在投入层面,中超各俱乐部现阶段普遍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自行增加投入的挑战相当严峻,而最有效的途径则是提高整个联赛的收入水平,为此,国家在政策制定上需作出相应的调整。
关于引入外部援助,从理论上讲,只有当职业联赛实现更加稳定和良好的发展时,这一举措才会被实施。这涉及到一系列步骤:首先,必须解决中甲联赛的低迷状态和欠薪问题,以此提升其竞争力,使其能够培养球员,而不是让球员沾染不良习惯;其次,要使三级联赛逐步稳定并趋向健康,中冠联赛需进一步完善,各省市联赛也要逐步完善;再者,中超、中甲和中乙联赛需逐步扩大规模,即便在引入外援的同时,也要为本土球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此基础上,扩充外援的数额既有利于提高中超联赛的整体水平,也能有效促进国内球员的成长与发展。
近三年来,职业联赛与中冠联赛的参赛队伍情况如下:2023年共有16支队伍来自职业联赛,16支来自中冠联赛,另有16支来自其他渠道,以及64支中冠联赛队伍;2024年,职业联赛队伍增至16支,中冠联赛队伍增至20支,其他渠道队伍仍为16支,中冠联赛队伍增至75支;2025年,职业联赛队伍保持16支,中冠联赛队伍增至24支,其他渠道队伍为16支,中冠联赛队伍减少至70支。至于2026赛季,预计超甲乙联赛规模维持不变,中冠联赛参赛队伍数量也很有可能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职业联赛参赛队伍数量的稳步上升,它将步入一个调整阶段;中冠联赛的稳定至少还需等到2027年,那时职业联赛的规模才有机会进一步扩大。换句话说,要实现这三个阶段的目标,可能需要3至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中超球队在亚冠精英联赛中可能会面临一段较为艰难的时期。